11.24
2022
良食饞點.不甜不黏 ── 布田食品PeanuTend
雞啼天微光,清晨露涼,屋內爐灶要升火煮糖。一台孔明車,兩端把手與鐵架後座,綁牢幾只沙拉油桶,藏有舊報紙包裹的層層花生糖塊。沿著舊和平西路到螢橋(現在叫中正橋),阿公一路伊呀用力踩著,日頭漸漸蒸騰了樹葉上的露珠……
 
時光回到1960年代。每天一大早,「布田」第一代陳雲呈先騎著孔明車去附近柑仔店鋪貨,快中午回到家,再把花生糖用沙拉油桶一桶一桶綁起來疊在拖板車上,拖到萬華火車站寄到外縣市去。很多人不知曉,大約五十年前,艋舺可是花生糖生產重鎮,全盛時期有一、二十家製糖商,供應全台各地的柑仔店,滿足大人小孩的甜食慾望。
 
當年老艋舺的店家,習慣清早用木屑粉升爐熬糖,爐灶在中午過後便要添加木屑粉,而為掌控火候大小,得靠人力踩踏平整。「布田」第二代陳錦村陳爸憶起少年時的爐灶時光:「添粉時灶中餘溫仍高,每次腳一踏上去,就忍不住像在跳山地舞,不過即便很燙還是要忍耐,不能偷懶,把燃料踩結實,就能保持熱度,糖煮透了自然更香。」這便是所謂的「踏實」吧!
 
踏實不取巧的好味道
 
隨著時代遷移,曾經旺盛的傳統爐火,逐漸被新式瓦斯取代。然而做糖費料又厚工,加上利潤微薄,受到各式新潮西點衝擊,繁華的艋舺花生糖產業,轉眼間竟僅剩陳家屹立不搖。其實當年陳家不只花生糖受歡迎,也做月餅給識貨老主顧。有次中秋節前夕颱風來淹大水,全家趕快將中秋月餅搬到樓上,水淹到了窗台,卻有不少人划著大臉盆或竹排來到窗邊,叫喊要買月餅。陳阿公做餅做糖的手藝與品質,可見一斑,而堅持不取巧的好味道背後,卻是不為人知的辛酸。
 
「有次看到父親風雨中騎著一台中古機車,車上綁滿貨在路上搖晃,當時我看到掉淚,希望能早一點能接替他。」其他兄弟嫌辛苦早早放棄,唯有陳爸從基層學徒做起,27歲那年正式接手了陳阿公的事業,也繼承了踏實勤奮的精神,更精益求精研發新口味。「做糖親像人生同款,要用良心,才會圓滿。」謹記父親教誨,雖然沒有店面,但真材實料、低糖又有飽滿花生香的傳統手製工法,受到各方青睞,年節慶典總不乏大筆訂單。從小與姐姐就幫忙包裝糖果,第三代陳奕瑋回憶,「國小辦同樂會的時候,我都會帶家裡的糖果去請大家吃,然後驕傲地告訴他們說『這我們家做的喔!』」
 
老客戶鼓勵自創品牌
常有顧客常直接跑到廠內購買:「你們東西這麼好吃,為什麼不自己出來作呢?」有了老客戶支持鼓勵,陳爸決心打造品牌,但得先有能夠代表的名字才行吧?一次到宜蘭出遊,途中路經翠綠農田,陳爸靈光一閃想到「布田」兩字,除了有「不甜」的諧音趣味,「布」是最貼近人體的衣服材料,「田」也是五榖雜糧的養份來源,利用這兩個字表達天然與健康的食品理念,再合適不過!至此,多年來無名飄香的花生糖,2006年終於正式成立品牌─布田,插旗艋舺。
 
開店後,要學習的事情更多了。店頭不設在鬧區,起初生意慘澹,也曾只有單日營業額500元的狀況。堅信路是人走出來的,就從敦親睦鄰開始,勤跑地方企業與機關,誓言作出艋舺的代表性伴手禮。順口不甜,回味無窮,不吃就想念的滋味,用來大方送禮最有面子,陸續包辦地方年節官方指定伴手禮,許多媒體也聞香而來,喚醒艋舺那段甜食時光。
 
花生糖、芝麻糖、一口酥貢糖與杏仁酥糖,四款店內的主力商品,根據時節用途不同,也可隨心搭配各式禮盒。現代人最愛的「不甜」口味,利用布田獨特的減糖技術,關鍵在讓食材均勻裹上少少麥芽糖,以手感維持輕巧比例,同時提升酥脆口感。此外,原料也是大有學問,堅持採用雲林北港的特選花生,小顆粒的花生仁,卻能發散出濃厚的花生香氣,以長時間低溫烘烤取代速成油炸,入口咀嚼盡是土地甘香,不甜不膩不上火,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。
 
獨家減糖技術不甜不膩
吃甜食最怕黏牙,一口酥貢糖,布田就能讓人滿口酥軟又不卡糖漬。半開放式的包裝盒,一眼就能看到迷你嬌小、排排站好的貢糖。十足澎湃的分量,倒也不必急著吃光,貼心附上保鮮夾鏈袋,維持鮮度,想吃就吃!杏仁酥糖則進口美國杏仁薄片,充分吸收加州陽光,來到布田再次烘烤作業。火候必須時刻呵護,才不致於過焦或不熟,維持恰到好處的香脆甜。

來看看布田食品的改造重點【艋舺老爐火花生糖